新时代为各行业应用数字技术提升业务水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重庆市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书香重庆,建成文化强市”。在过去几年全民阅读工作的推动下,这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2016、2017年,重庆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就是最好的例证。根据京东提供的全民阅读报告,2017年重庆的纸书阅读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9,而电子书阅读指数在全国排名第6,重庆读者更偏爱新的、数字化的阅读方式。
数字阅读在带给大众日益方便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给传统图书馆服务带来了冲击:
一是固定场馆的“阵地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进行建设,不可避免地对传统阵地服务产生依赖,以重庆图书馆为例,近五年到馆读者基本稳定在240万人次/年,固定场馆的服务能力接近饱和,必须通过“走出去”的主动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二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电子阅读需求量的提升。传统纸质阅读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增长渐缓。重庆市实施了六年的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对于传统纸质资源的使用率提升有一定助益,但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已经跟不上市民阅读的发展趋势。
三是现代城市市民阅读习惯的变化。数字阅读的主要人群有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上班族、白领人群等,他们工作繁忙、节奏快、压力大,走进图书馆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一种奢侈,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契合他们的阅读需求。
四是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时代服务逐渐转型。数字资源的涌现、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都带来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移动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今后阅读推广的重要手段。
为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我馆的资源建设相应有所变化。
让读者“愿意用”是重图资源建设的原则。
在长期的资源建设过程中,重图逐渐形成了两类机制:
一是纸本图书借阅“你阅读我买单”机制。重图与重庆新华书城合作,通过软件对接双方业务系统,实现读者在新华书城选新书借阅,由重庆图书馆买单,将纸质图书馆采访权适当地交给读者,精准定位读者需求,缩短了传统纸质图书“采”“编”“阅”“藏”的建设流程。此外,通过提供移动端虚拟办证、在线借阅和快递上门服务,让读者可以足不出户,借阅新华书城新书,最大限度为读者提供方便。
二是地方特色数据库“社会化”征集建设机制。重图在电子资源建设过程中,逐步增加自建资源的比重,特别注重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社会化”的资源建设机制,即数字资源社会化征集、专家库评审监督机制。以文化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中的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为例,2006年起,重图参加项目建设,2013年开始协助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资源建设、提升资源质量。截至目前,共申报十个批次地方资源项目,完成48个项目建设任务,制作视频专题片486集。
除重庆图书馆外,市群众艺术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市少儿馆、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市作协影视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各区县文化馆及图书馆均通过社会化方式参与了我市地方资源的建设工作,承担资源项目25个,占项目立项总量的35.7%,形成了以巴渝历史文化、抗战文化、非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线的特色数字资源库群。
让读者“方便用”是重庆图书馆新技术应用的指导思想。
数字技术能够很好地辅助定位读者阅读需求、提升读者阅读便利性,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着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发展。重庆图书馆已经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2015年初,重庆图书馆成功申报并承担了2015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公共文化服务类大数据分析试验系统与应用示范——图书馆大数据分析试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并完成建设,为图书馆智能服务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此后利用RFID技术建设24小时无人值守城市书房,延长图书馆开馆时间;利用互联网+支付宝+图书馆服务实现“线上点单+线下配送”的图书借阅服务,实现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图书馆借阅服务。
未来,一是推动业务系统在线服务。计划与支付宝蚂蚁金服合作,深度推动信用借阅、在线借阅,逐步构建互联网+O2O+图书馆在线借阅服务圈;二是推动服务的智慧化。计划与政府市民信息数据库对接(如社保信息),完善读者基本信息,在读者分类、画像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推荐。建设馆内智慧感知系统,根据读者到馆活动轨迹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荐,让图书馆各项服务看起来更“智慧”。
放眼业界,我认为在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图书馆界应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首先,图书馆在传统文献的保存利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区域性文献保护中心,有大量的古籍善本、民国文献、地方特色文献等珍贵文献,这些文献对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应做到保护、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合理的方式让读者体验与使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让读者,尤其是小读者亲眼目睹感受一下这些珍贵文献。实物、原物是网络、视频无法替代的。
其次,图书馆在利用智慧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数字阅读服务方面大有可为,更需要积极转型。图书馆作为较早引入业务自动化系统、设置网络技术部的公共文化单位,在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服务方面起步较早,这种优势如何在当下与“大数据”“智能化”“互联网+”结合好,化优势为胜势,是需要积极思索、转变的。
对公共图书馆而言,“互联网+”引发的不仅仅是支撑技术上的变革,还是服务理念上的变革、管理方式上的变革。传统阅读服务方式下,由市级图书馆+区县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图书室四级服务网点搭建起的传统阵地服务方式,其服务半径和服务覆盖密度始终是有限的,受物理馆舍面积、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再通过阵地服务惠及更多的群众。借助“互联网+”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将各个层级的物理布局网点有效联动起来,能够显著地提升服务效能。
来源:图书馆报作者:严轩(重庆图书馆网络数字中心主任)
|